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

寫作吧! - 如何從四個面向有效地提升寫作力 (上)

 寫作,要怎麼學?

會寫作的人,又要怎麼教別人寫作呢?


本文參考了現任高中教師蔡淇華的「寫作吧!你值得被看見」一書,這本書分成四十個章節,每個章節傳授一類寫作「力」,一共四十類的寫作力,化整為零,從寫作的多個面向拆解寫作技法。


「寫作吧!你值得被看見」的作者蔡淇華老師創作經歷豐富,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、新北市文學獎首獎、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等等文學獎項,本身也在第一線教學、指導學生創作。所寫的這本書在傳授寫作技法之餘,不時穿插著師生之間的互動問答,我們可從問答之間窺見時下學生的盲點,以及為師者是如何的點撥,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及寫作境界。


本文將書中四十類的寫作力按照「取材」、「立意」、「架構脈絡」、「修辭與文采」分類,並整理成以下的文章。



1 取材:


如同書裡的第一力「覺察力」裡引用散文家石德華所說的:「文學應源於生活,但又高於生活。當作家之前,須先成為生活家。」不一定人人都要成為作家,但對生活的種種觀察與自我的覺察,在需要下筆為文時,都能成為我們寫作的材料。例如在「五感力」提到小學生寫下了他所觀察到位於海濱的燃煤電廠 - 「在鹹鹹的空氣中,四座二五〇公尺高聳入雲的煙囪,…,雖然被漆上了活潑的紅藍綠色,但吐出的黑煙…。」如同以上的現場直擊,在探討嚴肅且充滿統計數據的空氣污染議題時,若能以五感觀察到的真實情境出發,便能讓讀者更為感同身受。從我們「觀看」到的顏色、光影,「聆聽」到的聲響、旋律,「聞」到的氣息、味道,「嚐」到的滋味、口感,「觸摸」到的輪廓、質地,處處都是材料,都能讓我們的文章有一個更鮮明、具體的形象。


除了「眼」、「耳」、「鼻」、「舌」、「身」五感所觀察到的外在世界之外,對於內心世界「意」的探索同樣也能成為豐富的寫作材料。例如在「覺察力」裡提到一位學生是學校足球隊的守門員,說到了每天練習一百次的飛撲,老師順著問下去:「會痛嗎? 除了學著當競技運動員以外,有得到其他能力嗎?」學生深思後回答道:「對於家裡與長輩的困難、自己成績跟不上等等的問題,好像也能當作一顆顆對手踢過來的強球,擋下來,放下,…,也漸漸地不怕了。」原來,校隊艱苦的練習,早已潛移默化地鍛鍊出自己「不怕痛」的心理素質。我們早已習慣了的生活日常,是否也因平時經歷的大小事而默默地有了改變呢?這便有待我們更深入地挖掘自我,覺察自己的改變。


我們自身對這個世界的感受,是寫作材料的一大來源,然而,畢竟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有限,若要有更豐富多元的取材,便須借鏡他人的經驗。如同在「聊天力」裡提到的,蒲松齡從二十歲開始,「常設茶菸於道旁,見行者過,必強與語,搜奇說異,隨人所知。」只要路人對他說出一些神鬼傳說,便能領取一碗小米綠豆粥。廣泛地取材,終於在四十歲時完成了四百九十餘篇的聊齋誌異。從他人的生命故事,延伸到古今中外的歷史典故及神話,甚至在時事新聞之中,學著同理,走進他人的生命現場,從他人的第一人稱視角看事情,都能讓我們的寫作資料庫來源超越自身的限制,有更不一樣的視角與感受。





2. 立意:


有了足夠的寫作材料之後,要如何吸引讀者的注意?「受眾力」一章引用了行銷學的AIDA理論,一開始要引起讀者的注意(Attention),使讀者產生興趣(Interest),接著轉化成欲望(Desire),最後則是接受並行動(Action)。


一篇文章的標題,是引發讀者興趣的起點。在「命題力」裡指出-人是視覺性動物,有畫面感的具象與動作最能刺激視覺。例如同樣是描寫「父愛」的文章,朱自清便以「背影」將父親的形象具象化;而龍應台則以「目送」為題,表達對父親的不捨。具象化的標題,創造了更多想像的空間,在之後的文章開頭,若能善用簡潔有力的短句,便能吸引讀者向下一探究竟。


在經營主要的文字段落時,「主題力」一章揭示了在構思一篇文章之時,應思考要所要傳達的主題為何。像是散文、遊記在描寫感官體驗之餘,若能再深思體驗所帶來的感觸,進而昇華成對生活、生命的思考,便能提昇文章的層次。例如書裡提到學生與父母的山中一日遊,若能再思考到在忙碌之餘,應多陪伴父母、留意沿途的美景,文章便會更有一個核心的主題。相對地,文章若僅有主題,卻沒有對應的事證、理性論述支持,文章也會顯得薄弱無力。「邏輯力」與「情理力」便提醒到在闡述論點時,應佐以實例支持論述。例如提到學生作文論述「孝順」的重要,以古人所云:「善孝為先」、「孝,德之本也。」...支持論點的論述顯得薄弱,但若加上一段 - 「王品董事長戴勝益在決定店長人選實,會先拜訪員工的家庭,看看他孝不孝順。戴勝益說:『因為孝順的人心地比較柔軟,才有可能用柔軟的心對待客人。』」加上這一段貼近現實的例子,文章的論述便有力得多。


然而,一個主題的呈現,除了透過感官體驗逐漸帶入,或如英文作文的「主題句」開門見山切入之外,也可以從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切入。例如在「反向力」裡提到,對立與矛盾,本是人生的真相,若能以反向思考,朝對立面破題,常能撥雲見日。文章舉到以「獨享」為主題時,若以「享樂」下筆則顯得浮濫,但若以「享苦」出發,便有了先苦後甘,先捨後得等等的題材,而像是鉛筆從「物理性的黑心」便可反向思考到「功能性的光亮」,聯想到「人性就算本惡,但也可以因為正確的選擇,活出美善的一生」;而滑鼠「物理性的受束縛」,也可再反向思考到「功能性的不受束縛」,聯想到「默默地被束縛,卻能瀏覽全世界」反向地切入主題,再進一步思考與回歸到所要表達的宗旨,往往也能帶來更深刻的體會。


一段文字,有了好的立意與主題,若要更能打動人心,便如同「關聯力」裡所說的,試著「用『有你』的文字來感動讀者」。如同書裡的師生問答:「你覺得同學看班級合照時,會先看誰?」「會先看自己、或認識的人吧!」這段對話便能指出,「尋找關聯」是人的天性,一個盲人立的紙板:「我是瞎子,請幫忙!」,若能改成:「這是個美麗的一天,可惜我看不見!」便更能打動人心。




我們的生活日常,從外在的五官體驗、內心的情感世界,到時事與歷史,處處都是我們取材的來源;而值得我們深思的主題,也都藏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背後。


有了一個核心的主題,從生活體驗或開門見山的方式帶入,或從反向、同理的角度思考切入,並佐以豐富有力的事證展開,善加鋪陳,便是一篇精采文章的開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