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

寫作吧! - 如何從四個面向有效地提升寫作力 (下)

接續上文「取材」與「立意」的整理,本文同樣參考「寫作吧!你值得被看見」一書,就「架構脈絡」及「修辭與文采」再做討論。


3. 架構脈絡:


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是我們一直以來學的作文架構脈絡,不論是論述、敘事都是如此。往往「轉」是一段論述或敘事的精采之處,然而,前面的鋪陳常已消磨了讀者的耐心。在「出場力」裡提到的,試試「在故事的轉身處出場」,並用「對話」或是「動作」的文字來呈現,在故事的開頭埋梗,以勾起讀者的好奇心。同一章節裡以海明威的「老人與海」為例,在描述老漁夫的捕魚經歷時,不是從一開始的起航寫起,而是從連續八十四天一條於都沒補到的窘境開頭,傳達了老漁夫不放棄的精神。


除了擅用「轉折」作為引人好奇的開場之外,巧妙地操作敘事的「時間」及「空間」,也能創造戲劇效果與敘事的張力。例如在「壓縮力」裡提到的故事鋪陳,開頭講到了老師在籃球場上遇到一位曾經彼此發生過衝突的學生時,老師自己一時感到不祥的預感;隨後將時間倒回曾經的師生衝突,從學生十七歲時當他的導師,到學生念完大學又當完兵,一共七年的時間;最後再回到當下,以師生打球、談心圓滿結尾。這樣操作敘事時間的手法,在與學生的相遇到交談的幾分鐘中間,壓縮了七年的時間,使得整個故事更有張力。而對於空間上的操作,則有如「鏡頭力」裡說到的:「每個好的書寫者都擅長經營鏡頭。」像是唐朝柳宗元的「江雪」一詩:「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。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」便從「千山鳥飛」的遠景,到「萬徑」的全景,再拉到「孤舟」的中景,最後落在「寒江獨釣」的老翁近景。「物越小,便越動人。」一張照片,一支釣竿、釣線,更能傳達文字下人物的情意。


描述人物時,除了從正面切入主體外,也可以從旁人的觀點來烘托主體。「烘托法」一章便提到了學生描寫祖父時,祖父雖已中風無法言語了,但學生卻觀察到,每年過年家裡總會來訪幾位穿著稱頭的客人,不斷地對著祖父說謝謝,甚至九十度鞠躬表達謝意。詢問祖母才得知,原來祖父曾經在這些客人還是小孩子時,雪中送炭幫助了曾經窮困的他們。不需要平舖直敘地描寫人物,透過側面的烘托,也能深刻地刻劃人物的性格。


現實生活中的人物,無論是善或惡的性格、安逸穩定或冒險的人生抉擇,往往是綜合了現實與理想、理性及感性,和種種利益取捨妥協的結果。人性是複雜的、矛盾的,如同在「圓融力」提到的「圓形人物」,人物的性格及行為具備多面性,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轉變,無法用傳統的二分法來定義;而人類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,也如同「矛盾力」提及的,人生本是悲歡交集,在渾身傷痛之後,才有登上高峰的激情。人的情感與性格,本是雜陳交織著各種經驗及內省的呈現,善加使用對比來描述人物,會使得筆下的人物更加立體且真實。


表達情感時,可以平鋪直敘地宣洩情感,也可以如同「隱藏力」裡寫到劉勰在文心雕龍說的「隱之為體,義主文外」。人類的情之所至,將情思隱藏在在某個具體的「形象」上,讓「形象」再帶出無限的想像。例如王安石的「不畏浮雲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。」便將對朝廷的憂讒用「浮雲」的形象來表示;又如書中的學生範文用「凹痕」隱藏對祖母的思念:「椅墊上的凹痕證明妳離開不久,但一個月不見你,我心中的凹痕卻愈陷愈深。」有如「迂迴力」裡提到的,這樣較為迂迴的寫法,多了含蓄之美,表達也更為貼切。


由迂迴所產生的美感,有賴於建構所謂的「意象系統」,首先要建立「意」與「象」的等同關係,再來讓「象」去「衍生象」,因而「衍生更多意」。透過建立「意象」,讓讀者有更多的想像空間,如同在「節制力」說到的:「一篇好文章要用故事帶情,用事實講理,用象徵留白,就是作者要『節制』自己給的比例,要給讀者把作者沒給的空白『填補』起來的空間。」適度地用「象徵」留白,給予讀者自行想像文字以外,作者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。




4. 修辭與文采:


「用字遣詞」在建構一篇文章的過程中,就像是在蓋一幢房子的時候,一層層砌磚堆疊的施工過程。儘管文章的架構脈絡已經成形,適當的修辭與雕琢,卻可以為文章增添更多的樂趣與美感。在此整理書中提到的技巧,從用「名詞」描述一個對象開始,再到用「誇飾」或「動詞」來強化文意的形象,最後再提到善用長短句產生文句的「節奏」,使得文字更加易讀有力。


在「名詞力」裡講到,具象的名詞,相較於形容詞,更能帶來「具體」的想像。例如在描述一個人的長相時,若使用很帥、很漂亮等等常用的形容詞,並無太多新意;但若說這個人長得像「王大陸」、「林志玲」,卻可提供畫面感,刺激見聞者的五官。又如方文山的「青花瓷」:「天青色等煙雨,而我在等妳。」便用了具體的「變化莫測的天氣」,來描述愛情的難以捉摸,並使用了汝窯瓷的「天青色」來表現那個經過洗禮之後,終於出現的「妳」。


「去形容詞力」則更進一步地帶領學生取材,從日常生活中觀察「微物」,說出這個微物帶給自己的感覺,再使用「微物名詞」來取代習慣使用的「形容詞」。例如書裡提到的,同學看到人行道上被吐掉的「口香糖」,讓同學聯想到「孤單」的感覺,在這個連結之上,再去思考口香糖「一生的變化」,並等同到感情的每個階段。最後同學寫下了「失戀後,我是被妳吐掉的口香糖,失去了曾經的甜味,現在一身黑,癱在人行道上,任所有路過的鞋底踩踏。」這樣的聯想,更具象也更有美感。又如張愛玲的小說「紅玫瑰與白玫瑰」:「娶了紅玫瑰,久而久之,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,白的還是『床前明月光』;娶了白玫瑰,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,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。」在這段文字裡,使用「名詞」來表達了「備受呵護」與「被冷落」的感覺,帶給讀者更強烈的視覺刺激。然而,若要使用得當,平時便須多留意日常的萬事萬物,充實自己的字彙資料庫,才能在下筆之時,搜索到適切的名詞來描述。


使用「名詞」來描述對象,會使得讀者對於描述對象有個更清晰的圖像。散文重實,然而,就如同「誇飾力」裡寫到詩人李白的「白髮三千丈,離愁似箇長」,李白的頭髮怎麼可能有相當於七座台北一〇一的長度,但這樣的形容,我們卻可以深刻感受到李白的離愁。這樣的誇飾,雖然違反了「外在的真實」,卻忠於詩人心中「內在的真實」。又如歌手楊培安的歌詞「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」,在真實世界中,我們的雙手伸得再長也碰不到天,但這樣的誇飾,卻能描繪「我相信」所帶來能頂天立地的力量。


抽象的情感,除了用誇飾外在現實的方式來呈現情感的深度以外,也可以用符合形象的「動詞」來具象化情感的力度。例如在「詩眼力」裡便舉了詩人紀小樣的「落葉還沒完成最後的顫抖/斧頭便來逼『問』一棵樹的年齡」為例,落葉的飄落與斧頭的砍伐,事實上不過是大自然的物理現象與人為的機械式的動作,但使用了「顫抖」與「逼問」這兩個動詞,便刻劃出大自然正在遭受人類無情砍伐的意境。時時留意日常使用的動詞,再將動詞前後的主詞與受詞替換成「物」或是「抽象的情感」,便能加強形象,為文字翻出新意。


學習了使用「名詞」、「形容詞」及「動詞」來表達情意之後,在組織文字構成句子與篇章的時候,若能適度地控制節奏,整體的呈現會更加簡潔與易讀。在「節奏力」裡便指出兩項控制節奏的要點,其一為「標點的使用」,建議中文超過十五字,就最好加上標點,讓讀者有喘息與消化文意的空間;其二為「長短句的節奏控制」,參考千年以來的華文節奏實驗及其累積的文化資產,從龐大的四字成語文化、上二下三的五言絕句、上四下三或上三下四的七言律詩,及長短不一的宋詞,適時地在鋪陳時使用長句,結論時使用短句,便能使得文詞更錯落多變、擲地有聲。




總結:


本文僅就「寫作吧!你值得被看見」一書裡有關「架構脈絡」及「修辭文采」相關的章節做一個簡單的整理。事實上,就鄙見認為,一篇文章最重要的環節,仍在上文提到的「立意」,這才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。至於如何「取材」、「鋪陳」及「修辭」,則是在使立意的呈現上更有力道及美感。好的立意,就像是好的內在一樣,也需要適當的包裝與安排,藝術化地呈現,才能在現代的資訊汪洋中吸引人群的目光,進而在人們的心中產生影響力。


要如何學習與進步,有幸身為華人,我們擁有自遠古流傳至今的神話、詩詞,及古典與現代的散文、新詩,這些文字經歷了無數世代的淘洗,在思想的深度及藝術的表現上,都是華人智慧的結晶,也都是我們創作的靈感泉源。


寫作吧一文大幅度地參考了「寫作吧!你值得被看見」一書,然而仍有如以管窺天,若要更完整的掌握原書揭示的各項寫作力,仍然建議閱讀原書,以更完整全面地學習及理解書中的寫作技巧。

寫作吧! - 如何從四個面向有效地提升寫作力 (上)

 寫作,要怎麼學?

會寫作的人,又要怎麼教別人寫作呢?


本文參考了現任高中教師蔡淇華的「寫作吧!你值得被看見」一書,這本書分成四十個章節,每個章節傳授一類寫作「力」,一共四十類的寫作力,化整為零,從寫作的多個面向拆解寫作技法。


「寫作吧!你值得被看見」的作者蔡淇華老師創作經歷豐富,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、新北市文學獎首獎、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等等文學獎項,本身也在第一線教學、指導學生創作。所寫的這本書在傳授寫作技法之餘,不時穿插著師生之間的互動問答,我們可從問答之間窺見時下學生的盲點,以及為師者是如何的點撥,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及寫作境界。


本文將書中四十類的寫作力按照「取材」、「立意」、「架構脈絡」、「修辭與文采」分類,並整理成以下的文章。



1 取材:


如同書裡的第一力「覺察力」裡引用散文家石德華所說的:「文學應源於生活,但又高於生活。當作家之前,須先成為生活家。」不一定人人都要成為作家,但對生活的種種觀察與自我的覺察,在需要下筆為文時,都能成為我們寫作的材料。例如在「五感力」提到小學生寫下了他所觀察到位於海濱的燃煤電廠 - 「在鹹鹹的空氣中,四座二五〇公尺高聳入雲的煙囪,…,雖然被漆上了活潑的紅藍綠色,但吐出的黑煙…。」如同以上的現場直擊,在探討嚴肅且充滿統計數據的空氣污染議題時,若能以五感觀察到的真實情境出發,便能讓讀者更為感同身受。從我們「觀看」到的顏色、光影,「聆聽」到的聲響、旋律,「聞」到的氣息、味道,「嚐」到的滋味、口感,「觸摸」到的輪廓、質地,處處都是材料,都能讓我們的文章有一個更鮮明、具體的形象。


除了「眼」、「耳」、「鼻」、「舌」、「身」五感所觀察到的外在世界之外,對於內心世界「意」的探索同樣也能成為豐富的寫作材料。例如在「覺察力」裡提到一位學生是學校足球隊的守門員,說到了每天練習一百次的飛撲,老師順著問下去:「會痛嗎? 除了學著當競技運動員以外,有得到其他能力嗎?」學生深思後回答道:「對於家裡與長輩的困難、自己成績跟不上等等的問題,好像也能當作一顆顆對手踢過來的強球,擋下來,放下,…,也漸漸地不怕了。」原來,校隊艱苦的練習,早已潛移默化地鍛鍊出自己「不怕痛」的心理素質。我們早已習慣了的生活日常,是否也因平時經歷的大小事而默默地有了改變呢?這便有待我們更深入地挖掘自我,覺察自己的改變。


我們自身對這個世界的感受,是寫作材料的一大來源,然而,畢竟每個人的生命經驗有限,若要有更豐富多元的取材,便須借鏡他人的經驗。如同在「聊天力」裡提到的,蒲松齡從二十歲開始,「常設茶菸於道旁,見行者過,必強與語,搜奇說異,隨人所知。」只要路人對他說出一些神鬼傳說,便能領取一碗小米綠豆粥。廣泛地取材,終於在四十歲時完成了四百九十餘篇的聊齋誌異。從他人的生命故事,延伸到古今中外的歷史典故及神話,甚至在時事新聞之中,學著同理,走進他人的生命現場,從他人的第一人稱視角看事情,都能讓我們的寫作資料庫來源超越自身的限制,有更不一樣的視角與感受。





2. 立意:


有了足夠的寫作材料之後,要如何吸引讀者的注意?「受眾力」一章引用了行銷學的AIDA理論,一開始要引起讀者的注意(Attention),使讀者產生興趣(Interest),接著轉化成欲望(Desire),最後則是接受並行動(Action)。


一篇文章的標題,是引發讀者興趣的起點。在「命題力」裡指出-人是視覺性動物,有畫面感的具象與動作最能刺激視覺。例如同樣是描寫「父愛」的文章,朱自清便以「背影」將父親的形象具象化;而龍應台則以「目送」為題,表達對父親的不捨。具象化的標題,創造了更多想像的空間,在之後的文章開頭,若能善用簡潔有力的短句,便能吸引讀者向下一探究竟。


在經營主要的文字段落時,「主題力」一章揭示了在構思一篇文章之時,應思考要所要傳達的主題為何。像是散文、遊記在描寫感官體驗之餘,若能再深思體驗所帶來的感觸,進而昇華成對生活、生命的思考,便能提昇文章的層次。例如書裡提到學生與父母的山中一日遊,若能再思考到在忙碌之餘,應多陪伴父母、留意沿途的美景,文章便會更有一個核心的主題。相對地,文章若僅有主題,卻沒有對應的事證、理性論述支持,文章也會顯得薄弱無力。「邏輯力」與「情理力」便提醒到在闡述論點時,應佐以實例支持論述。例如提到學生作文論述「孝順」的重要,以古人所云:「善孝為先」、「孝,德之本也。」...支持論點的論述顯得薄弱,但若加上一段 - 「王品董事長戴勝益在決定店長人選實,會先拜訪員工的家庭,看看他孝不孝順。戴勝益說:『因為孝順的人心地比較柔軟,才有可能用柔軟的心對待客人。』」加上這一段貼近現實的例子,文章的論述便有力得多。


然而,一個主題的呈現,除了透過感官體驗逐漸帶入,或如英文作文的「主題句」開門見山切入之外,也可以從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切入。例如在「反向力」裡提到,對立與矛盾,本是人生的真相,若能以反向思考,朝對立面破題,常能撥雲見日。文章舉到以「獨享」為主題時,若以「享樂」下筆則顯得浮濫,但若以「享苦」出發,便有了先苦後甘,先捨後得等等的題材,而像是鉛筆從「物理性的黑心」便可反向思考到「功能性的光亮」,聯想到「人性就算本惡,但也可以因為正確的選擇,活出美善的一生」;而滑鼠「物理性的受束縛」,也可再反向思考到「功能性的不受束縛」,聯想到「默默地被束縛,卻能瀏覽全世界」反向地切入主題,再進一步思考與回歸到所要表達的宗旨,往往也能帶來更深刻的體會。


一段文字,有了好的立意與主題,若要更能打動人心,便如同「關聯力」裡所說的,試著「用『有你』的文字來感動讀者」。如同書裡的師生問答:「你覺得同學看班級合照時,會先看誰?」「會先看自己、或認識的人吧!」這段對話便能指出,「尋找關聯」是人的天性,一個盲人立的紙板:「我是瞎子,請幫忙!」,若能改成:「這是個美麗的一天,可惜我看不見!」便更能打動人心。




我們的生活日常,從外在的五官體驗、內心的情感世界,到時事與歷史,處處都是我們取材的來源;而值得我們深思的主題,也都藏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背後。


有了一個核心的主題,從生活體驗或開門見山的方式帶入,或從反向、同理的角度思考切入,並佐以豐富有力的事證展開,善加鋪陳,便是一篇精采文章的開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