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

字言字語

時常有種想記錄當下生活的衝動, 不為什麼, 就是想寫下來讓自己舒坦些. 但又擔心自己胸中墨水太少詞不達意, 所以沒過多久就把這股勁兒給擱在一旁, 也因此, 有許多的生活點滴就這樣隨著時間逐漸褪去, 等有一天想再回首, 卻只發現一團團模模糊糊的輪廓, 想看也看不清了...

如果, 現在的我不能精確地捕捉當下, 但能至少試著描繪幾個有意思的生活片段, 至少至少, 為自己留下些曾經走過的痕跡, 未來再回頭看時, 心中會不會少了點遺憾呢?

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

新手上路

完成學位論文、拿到畢業證書,到一連串密集的面試找工作一步一步地,我已逐步踏出校園,走入社會。

其實上了研究所以後,就感覺一隻腳已踏入了社會 - 每週一次的研究進度報告,生活的重心必須要放在研究上面。即使參加了社團,但已不太能再像大學生那樣投入社團的運作,心裡頭掛念的,也不再是該修什麼通識課程,而是該繼續念博士?還是工作?工作的話要到什麼產業?什麼公司?

我喜歡大學生活的形式,學校要求你必須拿些專業領域外的學分,因此你有理由可以選你想修的課程;修課以外,你也沒有研究工作的包袱,因此你也有時間可以參與想參加的社團活動。但大學生涯也像個倒數計時,給你四年的時間探索,時間滴答滴答,到了大三大四時,就要做出選擇。

大學時期我修了許多許多的課,雖然不盡如意,但也漸了解到現實。物理很迷人,但我並沒有從中得到成就感;反倒是在電機系修的幾門實驗課,做出了一些成品像電子鐘、收音機等等,雖然比起理論力學、量子力學等等理論感覺平凡許多,但至少,我因此感到開心。

我是在服完兵役之後,才考了研究所來念。還是抱著一試的心態,去修了幾門物理相關的課程;也為了不負電子所的招牌,把製程、元件、和電路的核心課程都修了一遍。經歷了大學與服役的過程,研究所時期我自覺成熟了一些,也想要再複製一次大學時期的嘗試。這個階段我幾乎要把研究所當成大學來念,也因此,我到了研究所很後面的階段,才有時間用心在研究上頭。

也許我該感謝我的指導教授,他很早就提醒我們要專心做研究,我沒聽他的話,延誤了研究進度,但他也沒就這樣給我草率畢業。在最後獨自摸索的階段,過得痛苦,但也想通了幾個道理,到現在我工作了,還是覺得相當有用的。

1.  對於一個大的問題,可以先分解成幾個小問題,一個個逐步解決,最後再兜在一起 :
我在接到一個問題時,開始時往往因為沒有頭緒而容易慌亂。但靜下來想想,也許對這整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方法,但我可以把它分成幾個階段,再看看每個階段有甚麼是我已經會的,有甚麼是我還不會,要再查資料或問人的,一個時間做好一個階段的工作,最後再把每個階段的成品組合在一起。 就比如說我以前的論文是做一個感測器,我就先把感測器分成物理結構電路兩個部分,物理結構又可分成 : 設計 -> 模擬 -> 佈局 -> 製程 等等。關於設計有不懂的,就去查文獻,模擬佈局不懂的;就去查軟體使用說明書,或問有經驗的學長;製程除了參考文獻的配方之外,也需要多次的trial and error來得到一組可用的製程參數;同樣的道理,電路也可分成 : 設計 -> 佈局 -> 量測等等階段。 分解成幾個步驟來看,除了幫助自己理清頭緒之外,也可以比較清楚自己現在位在哪個階段,算是一個讓自己安心的方式。
  
2. 當一個問題卡住的時候,想想看可能造成的原因有哪些,再一個一個調整變數,觀察結果有沒有改變,來找出關鍵的原因 :
這個道理是我工作後才體會得比較深的。我現在在寫一個程式,拿去跑時很常出現bug或一些非預期的結果,這時候我就會先觀察程式執行到哪個階段才出現問題,先排除沒問題的部分,在對於幾個懷疑會出錯的地方,改一下代碼或是改變一下輸入,看看結果有沒有不一樣,若是有不一樣,那有可能就是這個地方出錯了。再回想從前的感測器研究,物理結構和電路個別應該都沒有問題,但把兩者組合在一起時就出現了問題,這時候就要檢查看看還有甚麼是有可能出錯的。原來量測系統的探針上帶有靜電,使得感測器上也會產生感應電荷,造成輸出的電位不穩定。這時候再改變一下探針的狀態---將探針接地,導出靜電,問題就解決了!

3. 一個問題可能有好多種解決的方法,每個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,針對要應用的環境,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方法 :
剛開始做研究時,往往都是從文獻回顧開始。就拿我做的感測器來說,現在有好多種感測的方法,但每個方法使用上多少都有限制,比如有的可能製程很麻煩、有的容易受溫度影響、或很不敏感等等。這時候就要看看自己現有的資源,和要應用的感測環境,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方法來用。現在開始寫程式後,發現要實現一個功能,也有好多種方法,但同樣每個方法也是有些限制,有的速度快、有的比較準確,這時候就要衡量一下使用者的環境,選擇一個適合的方法。   


解決問題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。但也逐漸發現自己懂得很少,當懂得越多時,對一個問題就會有更多的對策。現在覺得學校開了很多的課程,就是在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資料庫,以後有問題就可以從裡面去找。工作以後,人家就期待你能馬上幫他們解決問題了!


photo credit: Raymond Larose via photopin cc

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

世界上的另一個NTU


        我申請到交換的學校是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(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) 位在新加坡的西南方,比起五光十色的新加坡河口,這裡要清靜許多,但生活娛樂也較不方便,離學校最近的大型購物商場-Boon Lay,離學校公車車程約15分鐘。


     新加坡衛星空照圖-中部偏北部為都會區,學校則在僻靜的西南方

(圖片來源:Google Map)

這是在從住所往學校的路上,往學校的路標(NTU, NIE)


NIE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,類似我們的師範學校,在新加坡當老師必須要先在此完成訓練才可執教。


校園公車



學校空照圖

(圖片來源:Google Map)


學生宿舍、運動場和食堂(Canteen)主要集中在東部,宿舍通常為紅瓦白漆;而系館集中在西部,NTU的北方則為NIE


NTU的系館佈局非常特別,主要的系館之間都有或空橋和走道相連接,主要分成North SpineSouth Spine兩區。下圖可見機械與航太工程系館、資工系館、土木與環工系館、化學與生醫工程系館在North Spine;其餘在South Spine



North Spine一景


連接North SpineSouth Spine的大走廊,學生可一路順著走廊從北走到南,一滴雨都不會淋到。左右則可通往各系館與教室。



走廊設有桌椅,大考時期有許多學生在此K書,上有電扇和燈光。






 走廊的下方是停車場,中間種植樹木,相當地會利用空間。


土木與環工系館,空橋、建築由下往上,由近至遠井然有序地排列,規劃得相當有系統。



下面這是校內另一棟獨立的系館-藝術、設計與媒體學院(School of Art, Design and Media),流線型的屋頂,上方覆蓋大片草皮,搭配大型落地窗,與其他規矩方正的建築好不一樣。


建築全景真難拍,借用學校網站上的照片一下 XD




沿著草皮旁的階梯拾級而上,夕陽餘暉在圓弧形的屋頂邊線閃著金光。




在最高點俯瞰中央的水池,小小的島上點綴著綠樹,好有一番南洋風情。







學校的李偉南圖書館(Lee Wee Nam Library)內部,這間圖書館主要是收藏工程與科學類的書籍,其他還有人社圖書館、商學圖書館等等。大廳上方的壁畫展示著新加坡的先賢先烈,大廳中央則是有數十部的電腦供學生使用,平日常見學生在此看課堂的投影片、或打報告等等,只可惜不支援注音符號XD






二樓也有一排排電腦 



學校的行政大樓,前方佇立的旗杆飄揚著新加坡國旗。這一刻,我真的在新加坡!



這是新加坡工研院(A*STAR)下屬的一個研究機構-
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
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
學校裡的麥當勞,一份雙層牛肉起司堡套餐3.6新幣(匯率約23~24),比台灣還便宜,但附的是小杯飲料,每次點餐時服務生都會問要不要加大,加大份量後跟台灣一樣,但變成4新幣,跟台灣差不多。




這裡的番茄醬不是一包一包給的,是自己要到旁邊拿個小碟子裝,衛生紙、糖、勺子等等也在此自取。 據說可以跟櫃台要咖哩醬,的確只要開口櫃台就會給一包咖哩醬。



South Spine的食堂,到了中午總是人潮洶湧,有中式、西式、馬來、印度等等菜色。天花板懸掛著超大的電扇,這裡實在太熱了,要大尺寸的電扇才能做到空氣循環。


回收餐具的地方,Halal區是回收穆斯林食物的餐具,而只要食物內含有豬肉或其衍生品等不合乎回教徒規定的,餐具回收至Others區。




學校晚上走廊習慣不關燈,夜晚一片燈火通明。




夜晚在公車站側看North Spine一景。



就在Global Lounge走向世界吧!



新加坡主要有三家公立大學:新加坡國立大學(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), 南洋理工大學(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),以及新加坡管理大學(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),近期又成立了一家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,這間新大學主打與MIT結盟(Establish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MIT)

在研究室認識了來自中國大陸、印度、菲律賓和越南的研究生或博士後,但卻只認識了一位攻讀碩士學位的新加坡人。

據新加坡本地學生的說法,絕大部份的大學生在畢業後就直接工作,會繼續念碩博士的人很少,跟台灣的風氣很不一樣。

而在該校每週舉辦的國際學生活動裡,也認識了一些中國大陸的大學生,了解到他們是拿新加坡提供的獎學金前來就讀,但畢業後必須要留在新加坡工作六年。

走在校園裡,不時走過膚色黝黑的印度人,操著捲舌口音的中國大陸人,感受得到這裡的國際化,而造就他們國際化的,是新加坡的英語環境、優渥的獎學金及薪水。 問了同研究室來自印度、越南的同事想不想到台灣工作,但他們似乎還是習慣這裡相對友善的語言環境以及待遇。

新加坡的企圖心吸引了外國的人才前來求學或工作,但也相對地排擠了本地人的機會。如何在吸引外國人才與保護本地人兩者間取得平衡,是新加坡未來的一大課題。











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

初訪新加坡 2012.9.9



還記得出發前幾天的一個中午,跟家人在台中的街道上騎摩托車找地方吃飯。一個炎熱的午後,我望著天空,想到再隔幾天我就隻身在南方千里之遙的新加坡,雖然耳聞當地有許多華人,溝通上應該是不大有困難,但畢竟是第一次一個人出國,環境、人群都還很陌生,心中不免感到惶恐。

要出國,首要之務便是辦簽證和訂機票。由於我是以學生身分前往,因此只要在過海關時出示學校發的IPA(In Principle Approval) Letter即可。即使是一般的台灣觀光客,至新加坡也享有30天觀光免簽證(詳情可見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網站)

從台灣到新加坡約四個半小時的航程,除了華航、國泰、新航外,也可選擇廉價航空如虎航、捷星、酷航、宿霧、亞航等等。廉價航空的票價(含稅)大約新台幣5000上下,但座位較狹小,且飛機上的餐點服務需另外收費。若是能接受在國道客運般的座位坐上四個半小時,廉價航空其實是個幫你省荷包的好選擇!

至新加坡可搭乘的廉價航空 :
老虎航空 (Tiger Airways) : http://www.tigerairways.com/tw/zh/index.php
捷星航空(Jetstar) : http://www.jetstar.com/sg/zh/home
亞洲航空(Air Asia) : http://www.airasia.com/tw/zh/home.page

這是我赴新加坡搭乘的飛機 老虎航空




 登機室牆上的裝置藝術




包著台灣的大圓是晶圓的象徵。密密麻麻的主機板拼湊出了這幅圖像,放在國家的門面,我們的政府應該是很以電子業為傲的!



經歷了四個半小時的航程,終於在綿綿細雨之中抵達了新加坡。


下了飛機,便要找個未來幾個月的住所。由於我並沒有分到學校宿舍,所以在到新加坡之前便在網路上找房子。下面這個租屋網站,可以選擇居住的地區、價位、房型,系統會自動幫你搜尋符合條件的房子。

若是到那邊想先短暫住個幾天,邊住邊找房子,可利用下面這個網站查詢旅店

但根據過往人的經驗,網路上的資訊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情況,建議還是親自去看看房子狀況再決定比較好。所以最後我還是決定先到新加坡找個臨時的住所,再一間一間地看我想要的房子。剛好有跟在這邊的台灣人連絡上,一個熱心的學長願意讓我住在他家幾天。
於是一下飛機,我就搭乘捷運到他家附近的捷運站。

機場捷運-樟宜機場站 (Changi Airport)





在進捷運月台之前,先買了一張ezlink卡,就跟台北的悠遊卡一樣,憑這張卡可以搭乘捷運和公車,買一張卡要12元新幣,其中5元是工本費不能退,也就是說一張卡預設存了7元新幣。而要進捷運站卡內最少要有3元。



捷運車廂上的標示共有四種文字 : 英文、簡體中文、馬來文、淡米爾文(南印度)




新加坡捷運(SMRT)的路線圖(MRT即為一般的捷運;LRT則為輕軌列車)

(圖片來源 : http://www.smrt.com.sg/)

巴士轉運站,可見到印度人、華人穿插的身影。


夜晚的新加坡組屋一景-有許多外來的學生或上班族在類似這樣的組屋租一個小房間,
月租約600~800新幣(約台幣15,000~20,000之間)。


白天的組屋一景



白天街道一影,雙層巴士穿梭在組屋林立的馬路間


雙層巴士內部


我落腳的student hostel,附近有昇松(Sheng Siong)超市, Food court以及公車站,生活方便。





以前英文課有學過culture shock-文化衝擊 這個詞。
當天下了飛機,在廉價航廈的轉乘巴士上,我被整車的印度人擠到車內的小角落,想拍張照又不大敢拍;到了轉運站,又處處見到披著頭紗、皮膚黝黑的女子,人群夾雜著熟悉的華人面孔,耳邊嗡嗡響著傳聞中的Singlish,這裡跟我熟悉的台北、台中好不一樣。

我想,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衝擊。